中国的碳交易市场从何来,向哪去
一对一人工客服
在线解答加盟疑问
- 预约考察
- 咨询费用
- 了解区域
- 开店选址
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即将落地,中国碳交易市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未来碳交易机制大致如何?系列第四篇报告我们简要介绍碳交易市场试点在过去一段时间的运行。
过去,中国碳减排过程经历了从“出口”转“内销”的探索:
1)中国最早参与国际碳交易主要是通过CDM(清洁发展机制)来实现的。CDM是发达国家通过资金支持或者技术援助等形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开发与合作,取得相应的减排量,用于发达国家履约。中国主要交易对象是欧盟;
2)2009年欧盟经济危机后,欧盟履约企业由于减产导致履约完成轻松,叠加上之前的大量减排量供应,欧盟国家无需购买碳排放额度,国际碳交易陷入低潮;
3)2011年国内区域试点市场建立,继续推动碳交易的国内发展;
4)试点以免费配额为主,以有偿配额为辅,免费配额发放建立了从国家到省级到企业三级联动;
5)作为碳排放权的来源,脱胎于CDM机制,我国建立自愿减排机制(CCER),但运行中存在需求不足,整体成交量有限,对新能源为主的减排企业的利润贡献有限(年成交金额在20亿元左右)。2017年发改委已经暂停了新增项目的审核,该机制发挥功效有待碳排放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6)在运行保障方面建立了MRV(监测、报告和认证)监测体系,碳交易机制的保障体系;
7)区域试点市场受政策影响较大,政策严格则价格偏高(北京价格多突破100元/每吨,其他地区多在20-50元左右),广东和湖北交易量大,部分试点地区交易不活跃,甚至交易仅集中在几个交易日中。

(图源:拍信网,侵删)
当前,全国碳排放市场十年蓄势待发:
1)2021年年中,全国碳排放市场即将落地运行,全国碳市场正式实施以后,已有的区域试点将并行,随后逐步并入,不再建设新的地方性碳市场;
2)前期主要参与企业是电力行业,根据排放量每年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准入门槛,发电行业纳入企业达到2225家,碳排放总量达到40多亿吨。规模远远超过世界上正在运行的任何一个碳市场;
3)未来政府将逐渐减少免费配额占比,同时严格控制总额,提升碳交易价格;
4)全国市场建立,长期随着碳排放额度的收紧,碳交易价格上升,碳交易将提高高耗能行业成本并促进行业的技术升级。
因此,中期来看,随着纳入碳交易市场的高耗能行业越来越多和免费的碳配额逐渐收紧,火电企业发电成本会有所抬升。长期来看,一方面随着碳交易市场不断成熟,高耗能行业的成本压力会逐渐增大,另一方面由于碳排放的成本压力,将推动各行业的技术变革和提升,降低碳排放量。
(文章来源: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