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卫行业抄袭成风 “撞脸”尴尬谁之过?
一对一人工客服
在线解答加盟疑问
- 预约考察
- 咨询费用
- 了解区域
- 开店选址
陶卫业的发迹从模仿起步,也由此奠定了这个行业必定会留下仿制的影子,不曾想这种作法生命力如此之顽强,一直延续到现在仍生生不息。无论是陶卫行业展会,还是卖场店面,貌合神似的产品比比皆是,形似孪生的商标迷乱人眼。有人直言,陶卫业最不缺的是模仿,最不竭的是跟风。
陶卫行业抄袭成风 “撞脸”尴尬谁之过?(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如此发展模式,似乎是在背离产业升级的目标。新常态下的市场竞争,需要有序生态、需要诚信环境,李逵与李鬼经常不期而遇,是谁的尴尬?
陶卫产品的抄袭多集中在外观设计层面
“撞脸”的根源在于陶卫企业法律意识不强,特别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可以说,知识产权保护对陶卫企业而言是一个久治难愈的顽疾,这也反映出一些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漠视。
有关人士称,陶卫产品的抄袭多集中在外观设计层面,这是造成频繁“撞脸”的直接根源。而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周期较长,抄袭认定、企业取证等维权难度相对大,可谓劳神耗力费盘缠。这也造成了一些企业不愿起诉、而一些企业则乘势模仿钻空子。虽然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设施日趋完备,但陶卫业中侵权、抄袭、仿冒等行为仍屡禁不止,追究有难度、处罚欠力度,导致违法违规成本低,更助长了侵权行为的泛滥。
抄袭模仿对企业、行业的危害不亚于慢性自杀
抄袭模仿对企业、行业的破坏无需多言,其危害不亚于慢性自杀。这种情况不仅造成国内市场竞争价格拼杀刀光剑影,恶性竞争引发可怕的恶性循环,更令陶卫业“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不受待见,山寨抄袭成为负面标签。一些陶卫企业习惯于采用“引进消化再创新”的做法,但缺乏创新的勇气和胆略,存在“研发不如引进、创新不如仿制”的惰性思想,期望走模仿抄袭的捷径。
近来,关于知识产权的话题连续来袭。国家颁布的《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加大惩治力度、提高赔偿上限、将故意侵权行为纳入“黑名单”等,用一个章节阐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国家知识产权局专门制定了《关于严格专利保护的若干意见》。知识产权局、工信部等部门曾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陶瓷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意见》,为营造促进陶瓷产业健康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提供了依据。***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关政策文件,都把知识产权保护作为重要内容加以部署。福建泉州为期三个月的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也涵盖了水暖卫浴业。
满足“中国制造”的同时 更需“中国质造”
有业内专家指出,陶卫业面临着诸如产品同质化、质量堪忧、创新不足等问题,陶卫企业已认识到,产品不单是满足“中国制造”,更需“中国质造”,其包括但不限于产品创新、品质升级、符合消费升级需求等常规内容,还有自主创新成份、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对他人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尊重、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内容,以此获取良好信誉和品牌口碑。
曾经的国内仿国外、小企业抄大企业、不知名傍知名的“跟风癖”,当止;曾经不把知识产权保护当回事,肆意“拿来主义”的所谓“创新模式”,当禁;曾经你方唱罢我也模仿登场的“撞脸”尴尬,当停。
某知名企业家曾表示,模仿并不丢人,模仿借鉴成熟经验,可节省大量创新成本。全世界的创新都是互相借鉴、互为模仿的,但前提是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违背商道,不有悖伦理。
还有一点就是企业要有自律心。有些陶卫企业在利益面前不遵守规则,靠抄袭、仿制、傍名牌等侵权行径,企业一时得益,但产业整体利益和创新生态环境受到损伤、破坏。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你的利益终会失去,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严格自律、遵守商誉,考量着企业和企业家的良心,更关乎行业的未来发展是坦途还是坎坷,还决定了企业百年与国际品牌能否“变现”。(来源:陶城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