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年初陶瓷出口热 单走量存诸多隐忧
一对一人工客服
在线解答加盟疑问
- 预约考察
- 咨询费用
- 了解区域
- 开店选址
出口的畅销是行业走势变好的一个信号,然而并不是出口的额度越高,发展的就越好,虽然湖南是一个陶瓷的出口大国,今年1至2月出口陶瓷产品达11.1亿元人民币,贸易公司成为出口主力,但是这单存是靠走量起来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力变强。
湖南年初陶瓷出口热 单走量存诸多隐忧(图片来源于网络)
生产型企业发展缓慢
据海关统计,1至2月,有两家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在长沙注册,随后大量采购江西等省的建筑用陶瓷出口,使得我省陶瓷出口量在数字上激增,自去年12月以来,陶瓷单月出口额增长均超过了1.9倍。
与此同时,省内生产型企业遭遇瓶颈。据株洲海关介绍,在醴陵市1至2月份发生陶瓷出口业务的56家生产型企业中,有35家出口呈负增长。海关表示,不少中小型生产型企业的“内功”不足,在原料采购、成品加工、成品销售等环节之间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加上人力成本上升,使得人力密集型的陶瓷产业,生存和发展均受限制。
贴牌代工利润微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目前我省陶瓷产品自主创新的品牌较少,中低端产品占很大比重,大部分产品只能靠贴牌代工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利润微薄。株洲海关介绍,在醴陵出口的陶瓷中,绝大部分属于贴牌生产,即使自主品牌做得好的企业,贴牌比例仍然高达70%。这种生产方式科技含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极易受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外部因素影响。
人才匮乏、创新不够等“先天不足”,限制了陶瓷产业的发展。据介绍,我省去年陶瓷出口总额排名第5的泰鑫瓷业有限公司,1400多名员工中只有40名技术研发人员,更多的小微型陶瓷企业甚至没有技术研发人员。缺少人才和科技的支撑,陶瓷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难以提高。
近年来,欧盟、韩国、阿根廷、秘鲁、巴西等国相继对我国生产的陶瓷发起反倾销。日趋激烈的竞争下,陶瓷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推进日用瓷归入文化产品,或成陶瓷企业福音
长沙海关综合统计处分析人员还认为,应大力推进日用瓷归入文化产品,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新途径。
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如果日用瓷归入文化产品,一方面,其退税率将有所提高,增加企业利润;另一方面,文化元素的融入将增加日用瓷产品的附加值,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途径,有利于陶瓷产品进一步打入国际市场,尤其是中高端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