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雾霾” 陶业人可以做什么
一对一人工客服
在线解答加盟疑问
- 预约考察
- 咨询费用
- 了解区域
- 开店选址
柴静的《穹顶之下》资讯调查片在网络舆论中激起千层浪,各方争议纷起。“雾霾”这一污染问题正式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自从1995年,***、***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参与这一伟大实践。各类节能减排等环保议题陆续提上了日程,一直不温不火地开展着,如果说我们的经济增速是坐着火箭,那么我们的环保则犹如坐着拖拉机,还时常跑着跑着就没油了。直到在二十年后的今天,“雾霾”一词直中靶心地击中了中国公众的内心,使各方产生了“必须要做点什么”的意愿。
陶企遍地,污水及废气的排放助增空气悬浮颗粒物,雾霾的恶劣有我们陶业人的一份“功劳”。当然,我们的杰出,不只是雾霾,固体废渣等也要纳入。
作为陶瓷行业的一员,为了对抗雾霾,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陶瓷工业生产的矛与盾
2014年我国陶瓷出口企业出口额有所下滑。国际市场疲软,供大于求,然而对于特、优、新、精产品,仍供不应求,尤其是高档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
这里要谈到中国陶瓷出口的优点——廉价、多样化。因为中国产能巨大,同质化产品多,同类竞争大导致价格就低下去了。同时在生产过程中,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每个企业自成一套规格,因此产品多样化,亦特别受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欢迎。如此一来,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非常明显。
2014年下半年,房子突然卖不动了,瓷砖也卖不动了,陶瓷上游企业也相应受到影响。另一边对外出口又受到各国反倾销和提高进口产品标准而被堵,廉价的复制品不能满足国际市场对高端产品的需求。两头这么一堵,陶瓷行业的产能与产量严重过剩。过去我们的优势变成了刺向自己的“矛”,而自己却没有准备好抵挡的“盾”。
在《穹顶之下》中谈到煤的消耗主体为制造业。其中拍摄的一个场景为卖不出去的钢材市场堆积着锈迹斑斑的钢板,平地上长起了荒草。生产一吨钢材连两块钱的毛利都挣不到,然而环境已经承受了对应的污染成本。在这笔账上,怎么算怎么亏。
陶瓷产品的产能过剩,也是同样的情况。当快速发展的“短利”榨取到了尽头,便是长期恢复带来的“亏损”。
国内消费者的消费意识逐渐从“物美价廉”转向了“个性消费”,注重产品的售后服务。这让一批在经济泡沫中搭乘顺风车建立起来的中小企业无所适从。也让意在抢占市场份额、盲目增线的一些大企业,感到“产后”阵痛,尾大不掉。
陶业洗牌 谁主浮沉
民众呼吁政府加强监管力度,也有人吐槽政府管理等于收费加罚款。政府的确应承担环保监管责任,在制定生产排放标准、总体经济布局规划上起到平衡商业与环境的有力作用。
而企业才是行业的主人,不应全权指望政府来主导陶瓷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早有文章细细分析建筑陶瓷的生产工序中,有9种技术可以节能减排。如低温快烧技术可实现节能;连续球磨机可节省能耗10%-35%;采用干法造粒,代替传统的球磨和喷雾干燥制粉两道工序,可节约燃料70%-80%,节水70%-75%,节电30%-50%;在布料系统中采用变频网络技术,可节电并减少废料产生等。
事实上,已有不少陶企在以上各项技术上打环保牌。但陶业环保治理是项持久战。虽前期的大厂迁移、煤改汽等各项工作都有陆续开展,但远未触及根本。今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开始正式实施,陶瓷工业企业的水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被号称“史上最严”,最近又有通报说法库、临沂等地大批陶企及生产线因环保不达标被停产整治,颇有“政府好像动真格的了”之感,因此“实行环保”成为企业调整生存策略的必要条件。如此压力下,企业在常规生产中采用环保设备,实践节能技术的普遍性将大大提升。
节能以及减排都是针对生产中以及生产过后工序上的处理。再往深一层追溯,生产过量同质化产品是最根本的浪费。因此这要求陶瓷产品、设备生产商深入了解市场,正确、全面掌握技术发展趋势,才能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同时企业需基于对自身品牌的正确定位,并结合资源情况、环境承载力做出理性的、长远的投资生产决策,实现商业盈利与节能环保的良好平衡。
尤其以中小企业居多的陶瓷行业,更要求小企业走出小圈子,走向大舞台谋求转型升级,借力行业发展趋势加速成长。行业展览会的存在对于整合行业资源、提供优质商贸平台、全面了解市场动态、投资决策、商业经验交流与学习等有着重要作用,尤其在“环保风暴”势头越猛的2015年,在这个陶企转型的关键年,展览会能否带来更多机遇和出路?一如既往受到了众多陶瓷人的关注。
市场动荡,谁主浮沉?2015广州陶瓷工业展主办方将加大关注环保节能技术的力度,助推国内节能环保设备及技术的全球推广,并带来国际先进的环保治理的技术与经验,与陶瓷行业精英能士共同打好环境保护这场硬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