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可遇不可求 鉴定往往以偏概全
一对一人工客服
在线解答加盟疑问
- 预约考察
- 咨询费用
- 了解区域
- 开店选址
关于古陶瓷的捡漏,专家认为,目前收藏品市场的精品很多,但识宝者不多,鉴定跟不上,致使不少古陶瓷流散到民间。加上仿冒品量大,导致很多珍贵文物被当成工艺品流失海外,令人痛惜。
古陶瓷可遇不可求 鉴定往往以偏概全(图片来源于网络)
漏,随处可以捡到
许多人认为,当前收藏品市场早已无漏可捡,不踩雷就算不错。但专家认为当前应该是捡漏的最佳时机。几年前某收藏专家逛潘家园时,发现一个摊点摆着一个成化斗彩卷草纹胆瓶,远远望去有一眼。玩陶瓷的都知道,故宫有一件这样的瓶子,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一上手东西特别开门,米糊底圈足,略带湖水绿的釉,绿彩开着细片,且土蚀自然,器型饱满。问东西从哪来的,小伙子说不大清楚,乡下收的,要价不高,最后以800元成交。旁边还有一个成化天字罐,因破损严重没有买。相信每位收藏家每次在地摊捡到好东西都有如获至宝的感觉,但感觉更为强烈的是,这么珍贵的器物到处流散,要不是遇到行家,真不知道命运会是如何。
不过,地摊捡漏也只能挑精品名品买。一位收藏家介绍,最初接触古陶瓷的时候,对收藏宋代五大名窑、明清官窑想都不敢想。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见到一件马来西亚回流的南宋官窑弦纹瓶海捞瓷,釉水肥厚,紫口铁足,釉面贝壳侵蚀严重,富有沧桑感。买到后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之后他曾跟一些专家探讨过,对这个瓶子大家都认同。后来经过长期观察,宋代官窑确实有外销。在马六甲出水的陶瓷,宋代五大名窑都有,捞上来过整筐整筐的钧瓷。有时候,我们在无法还原历史的前提下,只能以实物鉴定为依据,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新,不一定是仿品
当前的古陶瓷鉴定有一个难点,就是很多东西看起来很新,与当代仿品在区别上有些难度。一般传世的瓷器因有年代感,有一定的使用痕迹和包浆,较好辨认。而老瓷器出土的环境很复杂,如果按照传世的标准来鉴定,就难免出差错。
有一位藏家说,他见到一件很新的清代官窑,连圈足的加金都保存完整。专家说,在鄱阳湖就挖出来不少品相完好的清代官窑瓷器,当地人说,这里有一个叫老爷庙的地方,是景德镇瓷器运往京城的必经之地,水下暗流很急,古代经常沉船。从这里挖出来的很多瓷器就像新的一样。这些瓷器没使用过,出自淡水湖,釉面没有受腐蚀,很容易被专家判断为新仿品。
专家们在鉴定时总爱提痕迹学,但依靠痕迹辨别真伪往往容易走眼。很多人认定民间不可能有价值几个亿的东西。二十年前,一位朋友拿来一个宋代定窑让某专家看,被一口否定,并当场告诉他,如果东西对,价值连城。这个朋友坚称是从古运河挖出来的,后来才知道的确是实情。那些年,古运河挖出来的好东西太多了,几乎可以写出一部中国陶瓷史。这种从怀疑到认知,需要一个过程。后来,运河瓷看多了,光闻那个气息就能辨认出来,别说还有器型、工艺、材料、出土的釉面状态等元素可以一一佐证。要是在十几年前,对一些海捞瓷,因为釉面混浊,藏家就会怀疑是用酸浸泡做的旧,但现在大家已经弄懂了,海捞瓷与酸处理有很大差别。
普遍存在以偏概全
在古陶瓷鉴定上,还普遍存在以偏概全的情况,无论看任何东西,总要跟博物馆同类比较,只要有一点差别就否定,而不是从整体上把握。比如成化鸡缸杯,画法和用色千变万化,几乎没有一样的,这是成化的风格。如果以一种模式作为唯一标准,就会误判。在目前出现的陶瓷种类特别丰富的情况下,藏家不能过分依赖前人的说法,包括史料记载。不管任何时期,都可能出现认识的局限或误区。只有本着科学研究的态度,才能在复杂的陶瓷遗存中,作出精准的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