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厂商共赢”,是誓言?还是一纸空言?
2015年6月16日,小编在广东肇庆产区走访当地陶瓷企业,被告知肇庆陶瓷企业的经营环境相比几年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由原本的“座上宾”沦落为“弃儿”。从被当地政府“捧在手心”变为各种“打压”。谈及这样的差别待遇,企业负责人忍不住大吐苦水,对于政策的突然收紧,他们感觉难以适从,在环保的大锤落下来之前,他们仅仅需要进行生产即可,不论是环保,还是其他问题均有相关部门或人员可为其解决。如此,在市场畅销的情况下,陶企便可顺风顺水生存、壮大。
然时至今日,政策收紧后,曾经被“庇护”的陶瓷企业们突然发觉,原来悬在头顶的利刃已经快要落下,而自己却没有锻造出能抗住刀剑的铜皮铁骨。
彼时,小编忍不住思考: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企业有责,但是这种在相关部门的默许养成的漠视环保的“坏习惯”,还有谁该为其买单?
陶瓷企业就像一个在宠溺中长大的孩子,因为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被当地政府捧在手心,因为掌握着交易权中的主导地位而被供应商哄着,在产品供不应求时代被经销商追逐……过于舒适、安逸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忽视了很多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于是,近几年来,陶瓷行业的发展被业内人士戏称为“温水煮青蛙”,渐变的行业环境麻痹了一部分企业的危机感,“转型升级”对其而言更像一个遥远的名词。然而事实上,这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但是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认识还远远不够!
有分析指出,问题产生的关键是从供不应求时代走进产能过剩时代的陶瓷企业,对于环境突变的不适应以及此前“居安思危”思维的缺失。正如一位行业从业十余年的资深职业经理人所说,“供不应求时代,人们关心的是有没有。产能过剩时代,赢得市场是你的产品好不好,服务是否到位等等综合实力”。
有一部分早早洞悉了环境变化的企业,已经顺利实现转身、并率先跨出了转型的步伐,而有一部分,顶着日渐高涨的销售压力,仍在艰难寻路、探索。
生产环节的环保压力和成本重压,销售市场遇到的市场寒流让许多自诞生以来便生活在“温室”的陶瓷企业措手不及。如何过冬?
有一句话送给被“宠坏”的我们共勉:生活不会更容易,但你可以更强大!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