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卫企业应该居危思进
居危思进是居安思危的升级版。在适者生存、不进则退的现代市场竞争中,危机无处不在,危险如影随形。
越是大企业家,其危机忧患意识越强烈,如比尔·盖茨、张瑞敏、柳传志、任正非、马云等人,大都随时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任正非、马云多次提出“冬天就要来了”的警示;比尔·盖茨预言“微软离倒闭永远只有180天”,王石说“担心下一个倒台的就是万科。”李彦宏一直告诫员工“百度离破产永远只有30天”……
可见,随时随地都可能降临的危机与危险,促使企业管理者时刻保持强烈的危机感。而当下陶瓷卫浴业面临的种种压力,能否成为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恶化为无法挽回、不可救药的危机,也不是没有可能。
目前,陶卫业面临的常规压力,诸如成本压力、环保压力、市场压力、转型升级压力、创新发展压力等,或让企业不堪重负,或让企业苟延残喘。如果应对不利,可能会令企业壮志未酬。这些压力的出现,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或者说是陶卫业转型升级的伴生,必须攻克的考验。总体来说,这些新常态中的压力,如果视作一种动力,则找到了转危为机的突破口。
常规压力之外,还时常伴随着新增压力,让企业焦头烂额,疲于应付。比如在质量抽查中不合格,上了“黑榜”。日前,一条“国抽新规”称,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不仅需面对来自舆论的巨大压力,还有可能受到停产、停售、召回等方面的压力或其他惩罚。比如当下经济下行压力导致市场低迷,国际市场复苏缓慢导致出口波澜起伏,以及反倾销、创新产品比例偏低等原因,市场压力陡增。
压力与危机的背面是动力和机遇。近年来,在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创新驱动逐步提速之际,一些新增机遇也逐一浮出水面,从战略层面为陶卫业打通了最后一公里的屏障。如“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以及行业协会、政府相关部门在推进产业打造升级版、实现由大变强的规划中出台的在知识产权、品质、品牌、走出去、税收、融资等诸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对缓解压力和危机均将产生裨益。
居安思危是常规思维,居危思进则是化被动为主动的创新思维。如同最好的防守是进攻。居危思进,使得企业在发展顺境时依然能保持强烈的危机意识,保持难能可贵的清醒,从而能够用智慧战胜危机,用发展踏过坎坷,获得更好的发展良机和空间。
居危思进,能够让企业为避免危机而未雨绸缪,为避免重蹈覆辙而身先士卒,为避免身陷囹圄而厚积薄发。身处险境的滋味不好受,面对危机的感觉很不爽。所以,新常态中的陶卫业,面对内外交织叠加压力和挑战的危机,居安思危不如居危思进。
居危思进,就是行动起来,干起来。不坐等转机,不被动承受。与其坐等改变,不如自己奋起;与其坐等机遇,不如主动作为;与其坐等倾覆,不如绝地反击;与其坐等危机,不如转危为机。自我否定,主动谋事,实干兴企。自己主动做,永远比被别人逼着走要轻松。
居危思进,就是创新起来,活起来。把创新作为进取、进步的利器,作为化解危机、规避危机的长效机制,把创新的激情调动起来、活跃起来,让企业充满活力,才会让危机远离,让机会常在。
居危思进,就是升级起来、转起来。升级是陶卫业的时代主旋律,是谋求转型、晋级产业链中高端迈向中高档、实现中高速的跳板,是抢抓新机遇的得力抓手,是搭乘稳健发展快车的车票。
居危思进,就是奔跑起来、动起来。让创新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让危机遁形,让发展持续。做企业,重要的一点不是一时的快慢,而是持久的发展力。奔跑吧,创新!
居危思进,就是能动起来、韧起来。保持强烈的危机意识,抓住转危为机的机会,持续保持危机感,持续创新化解危机。最终让进步、进化、前进、奋进成为企业发展的坚实脚步。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