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激战正酣,什么人才最受追捧
终端激战,专业人才与团队崛起
代理陶瓷品牌的经销商,曾有过一段低支出、高收益的时光。在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秘书长尹虹博士的回忆中,1996~1999年间当属经销商“捞金”的黄金时代。彼时,陶瓷砖供不应求,只要有货,就不用担心销路。
于是,经销商队伍飞速膨胀,各地建材市场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
然,转变也由此时逐渐拉开帷幕。随着瓷砖产量从供不应求走向产能过剩,兼之市场环境遇冷,又遭遇人工、房租、物流等经营成本持续上涨,陶瓷经销商的利润被挤压,日子日益艰难——竞争、转型、成本……都成为了压在经销商头顶的大山。
而最为严峻的是,随着产能过剩和楼市遇冷,陶瓷消费市场愈加疲软,靠传统模式,基本已无法推动销售,这使得众多经销商直面生存难题。
于是,为了应对日渐疲软的消费市场,厂家和经销商为了开发客户、拉动销售,此起彼伏的终端活动在市场上掀起了激烈的“战争”,其频率之快、规模之大均一再创下历史新高。
“通过不同的活动,在不同的实际执行中达到不一样的销售效果,这也是营销活动的魅力”。他指出,营销活动常态化会一直持续下去。但在部分人看来,目前此起彼伏的终端活动的未来可用四个字归纳——“穷途末路”。
且不论上述两种观点是否正确,现实是,终端促销与活动已成常态。“一个月出差20余天”已经成为了市场部终端推广人员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终端进入激战状态最有力的证据之一。
市场疲软,“大市场部”崛起在2014年,简一大理石瓷砖人力资源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预言,“随着行业发展趋向竞争化,2014年陶瓷行业的人才市场将对专业化人才产生极大需求,核心技术人员、市场策划、创新型营销人才将成为企业所青睐的对象”。
时至今日,资深市场策划型人才受热捧程度已经得到证实:铺天盖地的招聘信息、日渐高涨的薪资待遇……都是诉说着这个曾经被视为“鸡肋”的市场部在终端时代来临时迎来的“大翻身”。
事实上,这也成为了行业普遍现象。
为了给经销商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实现共赢,越来越多的市场部工作人员被推向终端,用来把握市场动向,协调宣传产品和发展客户关系,完成传媒推广的营销计划,并负责组织、指导区域市场人员制定和细化本区域的市场执行计划,并负责组织和监督计划的实施……业内将之称之为“终端推广专员”。
除此之外,为了使工作更为系统,市场部的职能范围进一步扩大,产品开发、设计部等均被纳入市场部。
以前,人们对市场部的理解更多偏向于“花钱”,因此市场部并不为企业所关注。据资深业内人士张先生回忆,直至2000年左右,陶瓷行业才逐步有了“市场部”一说,但仅仅只有数人而已,且企业对于市场部的工作定位甚至只是“设计广告”而已。
如今,随着企业对市场部的重视程度日渐加深,“大市场部”开始崛起,不仅重要性得以拔高,职能更加完善,薪资待遇和其所充当的角色也随之“水涨船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行业多数企业的市场部人员已增长至数十人到数百人不等。此外,市场部的职能也从单纯的广告设计扩展至品牌推广、活动策划、品牌建设等等。
分工细化,第三方专业机构成型在厂家与经销商“合作共赢”的利益关系下,厂家对经销商加大扶持力度,这进一步凸显了市场部的作用,以及加快了第三方营销及策划培训机构的兴起。
专业的营销及策划培训机构作为活动的第三方,有着丰富的营销活动经验,能把在全国各地行之有效、切实落地的营销模式推荐给企业和经销商并且带来实在效益。
第三方营销及策划培训机构在陶瓷行业涌现,对陶瓷厂家及经销商的经营与销售有一定的提升。企业引进第三方的专业机构,一方面是由于企业自身的能力不足,视野有限;另一方面这类第三方机构专门服务于终端市场,以其为不同企业和经销商运作的成功案例为经验和参考,比厂家和经销商的自我运作更专业,因此效果更佳。
第三方机构注重落地执行,更多的是提振厂家和经销商团队的精神状态,在目标指引、士气激励、执行细节等各方面改变团队的经营和面貌。
效果是衡量第三方机构成功与否的最重要依据,收费也是视效果而定。从长远来看,第三方机构在陶瓷行业永远不会消失。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