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时光深处的陶瓷秘密
11月1日至5日,“2011年中国瓷都·德化窑学术研讨会”在戴云山麓召开,近百名国内外陶瓷文化专家、学者齐聚瓷都,赏瓷论艺,共同探究德化陶瓷的千年传奇。 期间举办的“故宫博物院德化瓷精品展”、“德化窑民间收藏展”,更使各地陶瓷大师们、各界收藏人士,甚至海内外的相关学者听闻后纷至沓来,一睹芳姿,探解深藏在陶瓷里的时光秘密。
重温德化瓷的黄金时代
两颊丰满,眉毛上挑,眼睛微闭,鼻梁挺直,樱桃小口。头发浓密,梳成花瓣形。风帽遮头与长衣相连,胸带如意配饰,左手持一如意放在手臂上,右手自然下垂搭在右腿膝关节上……
曾经,这尊供于慈宁宫后殿“大佛堂”的白釉何朝宗款观音坐像,如今,就在家乡人面前,低眉垂目,慈祥地俯瞰着众生。其如玉般的光泽质地,吸引了参观者们膜拜的目光。
据悉,此何朝宗款持如意观音坐像为清宫旧藏之一,高19厘米,宽12厘米,原藏于慈宁宫后殿“大佛堂”内,身后印方框内篆书何朝宗款。悉慈宁宫为皇太后所居之正宫,后殿“大佛堂”则为清代太后、太妃们的礼佛之所,殿内原供着明德化窑白瓷观音像。
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副主任吕成龙介绍,院内现收藏德化窑瓷器700多件,其中明代德化窑瓷器200多件,堪称故宫博物院收藏明代地方窑瓷器的一个亮点。此次展览的25件德化瓷,涉及明、清德化窑各种瓷塑、器形,品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瓷等,其中最夺人眼球的莫过于出自明何朝宗之手的两尊观音。
“然而作为清宫旧藏的明代德化窑瓷,不但数量大,而且精品多,历来受人瞩目,作为民窑瓷的代表独树一帜。”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陈丽华女士表示,此次精选的这25件明清年代的德化瓷器有一定代表性,其瓷胎质洁白,釉质莹润,各方面都代表了德化白瓷的最高水准。
“他们都是国宝,价值无法估量。”德化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表示。而福建博物院的梅先生一边不停地摁动相机快门,一边与同行们交流,“不枉此行,每尊瓷器都是一段传奇,能够在自家门口鉴赏到故宫收藏的宝贝,真是值了。”
除了上述25件故宫博物院的德化瓷器外,在德化陶瓷博物馆里同时举行的还有德化窑民间收藏精品展。共展出近200件德化窑历代古瓷珍品,集众多民间藏家从海内外重金拍卖回归的德化窑精品,有明清名家瓷塑、罕见器物及青花五彩瓷等,其中13件何朝宗精品更是几百年来首次在世人面前亮相。
“虽然有些瓷器本身并不那么精美,但是当时的工艺决定了,他即使有瑕疵也是十分值得收藏和欣赏的。”德化的工艺美术大师连紫华指着一尊民间收藏的观音像说,但若是放到现代,却容不得一点点的问题存在,否则就是废品。他认为,更多更好的藏品都在民间,而观赏这些藏品也能进一步激发他们这些创作陶瓷作品者的灵感。
刻在瓷上的历史记忆
“德化瓷器传入欧洲,对国外陶瓷业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世界陶瓷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研讨会上,各路专家、学者探讨了德化窑这个民间大窑厂、外销大窑厂的陶瓷内涵以及在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等交流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厦门大学教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叶文程说。
“‘中国白’不是德化人给德化瓷起的名字,而是欧洲人为中国德化的瓷器起的名字。”,来自法国巴黎东方艺术馆的馆长莫尼克,对于德化瓷有着非一般的喜爱,“17世纪开始,白瓷便开始在欧洲宫廷及贵族生活中露脸,很多欧洲人家里开始有了德化的瓷器,由于色泽白皙透亮,所以‘中国白’的名字就慢慢叫响了。”
据了解,德化白瓷源于宋代,到明代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明清时期可谓是“中国白”的黄金时代。明代德化窑“象牙白”瓷的创制成功,则把德化瓷业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峰。菲律宾人称它为“奶油白”;日本人称它是“瓷器中的白眉”;中国人则称之为“猪油白”、“象牙白”、“乳白”或“葱根白”;而法国人所称的“中国白”(Blancde chine)则最为贴切,它赋予了德化明代白瓷更深层、更完美的涵义,所以,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国白”一词也就成了德化白瓷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
“其实当时欧洲人一开始来中国买的不是瓷器,是茶。由于茶认识了瓷,然后又买了瓷器来装茶。”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东方艺术馆馆长刘明倩说。
据介绍,瓷器是中世纪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在隋唐以前,欧洲人称中国为Seres,即丝之国,中国人为丝国人。至宋代以来,瓷器输出量逐渐超越丝绸,在外销商品中占据上风,成为中世纪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当时欧洲人称瓷器为china,以至于把中国也改称为China。
曾到印尼考察过的泉州博物馆馆长陈建中告诉笔者,由于陶瓷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德化陶瓷的外销对改善、丰富和美化当地人民生活有直接影响。
后来,欧洲人还凭借自己的喜好来订做“中国白”,如维多利亚博物馆收藏的一些德化瓷器中就有不少是加入了一些镏金等的彩色处理。而几年前,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行的“南海一号”宋代沉船打捞出水的德化窑瓷器展出上也可以看到,里面甚至有洋味十足的实用瓷器,如“喇叭口”大瓷碗等等,专家们估计那应该就是当时德化窑根据国外市场要求特制的。
据了解,欧洲最早学会制瓷的国家是意大利,他们在1470年从阿拉伯人那里学到了中国制瓷法。十八世纪初叶,法国传教士殷弘绪曾以传教为名,来中国刺探瓷器的秘密,从1708年以后法国已能仿制德化窑白釉瓷器,但仍属软瓷。1725年,法国的尚第里和门尼西瓷厂成立,产品质量才有所提高。
当时,甚至不少欧洲皇家瓷厂也纷纷模仿生产德化瓷。例如法国的圣科得(Scloud)、查得密(Chantiely)瓷器工厂,德国的迈森(Neissn)工厂,英国伦敦本部切尔西(Chelsea)工厂都纷纷仿制;德国迈森还模仿德化的弥勒佛,著名工艺家柏特格(Bott-gin)也用红色粘土复制了高14寸的观音。
千年窑火欲绽放异彩
“单看‘中国白’瓷本身的内在美就足够了,而不必进一步看它的声望,依靠它的特色,‘中国白’在瓷器当中是出类拔萃的,而且往往是无可比拟的。”四十年前,英国古陶瓷研究专家P.J.唐纳利在专著《中国白——福建德化瓷》中如是说。
对此,德化县县委书记吴深生也有自己的认识,“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我们正在做、也必须做的是,如何让薪传不息的千年窑火,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德化瓷怎样才不致步入景德镇瓷摆地摊的后尘?德化瓷是否仍以独特的姿势屹立世界?德化如何依凭深厚的文化积淀推动陶瓷产业的发展?……研讨会期间,一个个话题在堂瓷论艺间不断延伸。
不可否认,作为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的德化,如今依然蓬勃发展,“德化白瓷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率先成为拥有国家标准的瓷类产品;德化陶瓷、德化瓷雕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德化瓷烧制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些,都证明了德化陶瓷在业界的地位。”吴深生说。
据了解,目前德化已经形成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瓷并驾齐驱的陶瓷生产格局。全县现有陶瓷企业1100多家,从业人员8万多人,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然而据业内人士透露,作为陶瓷文化发源地的中国,如今的陶瓷产品无论价格还是档次都相对逊色,除协发光洋、真泰尔和富贵红以外,外销德化瓷多属中低档产品,远不如明清瓷雕的“以黄金价竞购之”,“即便有一些产品在中高档超市上架,却也是帖着外国牌。”
“很显然,德化陶瓷业的发展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吴深生说,随着反倾销的此起彼伏、原材料及人工成本的节节攀升、...的被迫升值、节能环保的步步紧逼,德化陶瓷业可谓内外交困,“转型升级已是时不我待。”
吴深生告诉笔者,目前德化正深入发掘和弘扬陶瓷文化,多方引进高端人才,加强陶瓷技艺的继承和创新,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推动陶瓷业转型升级;不久前该县成立了高档日用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了博士工作站,还到全国各地设立德化瓷营销中心,组织企业家到国内外陶瓷产地进行参观学习。“此外,我们提出‘文化养生’新概念,发展文化旅游,而德化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贸易品,我们正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都将推动德化陶瓷文化及其产业进一步发展繁荣。”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