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画风,实现“三次陶瓷变革“
龚循明出生于江西景德镇。如果说生于斯长于斯的龚循明的纸本主义创作阶段是他艺术生涯的第一炉香,那么进藏的行为则是他艺术创作过程中自然和灵魂完美融合的华丽转身。他的作品风格实现了一次大飞跃,那飞跃如同一只鸟儿从这片草地飞向了另一片森林。这是他中期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的反映。
苦苦追寻“大美”的艺术境界,做一个“纯粹的画者”,龚循明毅然走出景德镇,对话名山大川。他遍游大兴安岭、内蒙古及西藏高原等的大山、大川、大野,成为一个真正的行者和画者。
进藏途中,为了获取大森林、大草原、大高原的大美神韵,激发创作灵感。他历经艰难险阻,同时还写下了大量诗歌与散文,比如在途径林芝八一镇时曾写到:“久闻米堆美名夸/再临圣地沐光华/二湾清池映姿逸/数列危岭绕铅华/但看晴峰飘疏雨/又见冰川崩雪花/神山晶莹隐仙气……”龚循明的心灵旨趣同时体现在绘画和文学方面。
诗文言志,绘画映情。当巍峨、突兀、肃立的雪峰在瓷板上诞生的那一刻,龚循明完成了心灵与艺术的嬗变。
进藏系列作品是龚循明瓷画创作的一次伟大革新,进藏对龚循明美术思想冲击最大的是“解放了色彩”。从山下到山上,不同维度的景物界限分明,色彩万千,都悬挂在天空这块大画布上。空气很纯净,光可以毫无阻碍地洒向任何景物,任何细微的色彩差异都鲜明地宣告着自己的存在。色块与色块之间分明如割,没有任何过渡色,一切都来得那么自然。
在探索陶瓷绘画艺术方面不断创新,用所有精力去感知生活,表达生活,体现陶瓷艺术自身之美。如今概括起来,龚循明30余年的陶瓷绘画艺术创作过程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变革:即早期的纸本主义、中期的现代主义以及当下的陶瓷本体装饰主义。
纸本主义阶段,龚循明主要追求的是绘画的笔法关系,这是自民国以来的瓷本文人画在风格上的语言承接与个人风格的变异。
中期的现代主义阶段,龚循明有着明显的文化焦虑,他用非常写实的风格,试图以对外在自然描绘中进行突围,尝试西方美术的传统写生和大山大水的直接抒情结合来完成陶瓷艺术创作的“二次变革”。
然而,龚循明对陶瓷艺术的探索不仅止步于此。最终,这一焦虑逼迫他从对自然的追问,回到对陶瓷历史的本体溯源,从而走向装饰主义。这并不是在现代主义内部进行的风格转变,而是在陶瓷材料演变史中形成的历史事实上的一种“诗学的转变”。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