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青手记一】博洛尼亚,能看见才能带走!
今年再一次出发意大利,上次是去探索米兰展的全球时尚,这一次是为博洛尼亚展而去,算是每年行业性的常规动作了,如果再谈朝圣之类字眼就当真老了。
尽管当下行业中人对博洛尼亚展论调褒贬不一,有人似乎瞧不起,也有人仍满眼崇拜,但这一切不过是类似大国崛起般的复杂心态而已。人一旦平常心了,就五官端正了!
(图片来源:欧文莱陶瓷公众号,侵删)
(去意大利,更像是一场修炼)
当然,我们有些人会出现观察视角扭曲,当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中意差距的缩短,让博洛尼亚不再有早些年给我们带来的那种震撼感强烈。但这充其量是一种个体感受,博洛尼亚和它的展会机制仍年复一年,也许是你变了、而它没变,它依然是博洛尼亚,当下没有也看不见任何可取替它的物种。
(图片来源:欧文莱陶瓷公众号,侵删)
(图片来源:欧文莱陶瓷公众号,侵删)
(开始每年这种啃面包的日子过渡)
但无可否认,博洛尼亚就依然承载着一种希望。全世界有无数人会带着问题、带着思路来“随便看看“,这种随便看看的心底下就藏着要印证自己某种想法判断的初衷。现在,观展人的段位早已不应该是毫无准备的来了,那种纯粹过来转一圈点点产品比例人数、然后抄几个设计回去的模式,已有点不适合这个大河奔流的时代了。所有一切都在推向前置化,我觉得博洛尼亚展更应该是一个收尾动作,只是给品牌产品做最后的验证和修正,而不是研发的开始。
(图片来源:欧文莱陶瓷公众号,侵删)
(图片来源:欧文莱陶瓷公众号,侵删)
(路过莫斯科机场,景观一片秀丽)
(图片来源:欧文莱陶瓷公众号,侵删)
今年的博洛尼亚,预期会有更多的中国行业人到来,当然,以旅游为目的的看展不算在内。为什么?因为行业的迷茫。自从现代砖成为中国陶瓷行业主流产品之后,整个推进环节面临的问题就不少,随着无数品牌企业扎堆进来、走入终端之后,可能对现代砖的理解认知较之前会大有不同,大家所寻找的思考点都需要来博洛尼亚碰撞或者找找答案。
(图片来源:欧文莱陶瓷公众号,侵删)
是的,这里一定有你想要的,但最关键是你要有能力看见和带走。 期待你们,中国的陶瓷人!
(图片来源:欧文莱陶瓷公众号,侵删)
(图片来源:欧文莱陶瓷公众号,侵删)
(图片来源:欧文莱陶瓷公众号,侵删)
(图片来源:欧文莱陶瓷公众号,侵删)
(月半当空的莫斯科夜晚)
(文章来源:欧文莱陶瓷公众号,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