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产业:转型发展的“先行者”
从国家级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西部地区第一位,从“一煤独大”到多元化发展,回顾准格尔旗的发展历程,始终凸显着两个重要的关键字:一是“转”,发展方式的因势而转;二是“变”,发展战略的顺时而变。近年来,准格尔旗在自治区“8337” 发展思路的引领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动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努力走出资源型地区产业多元化发展的科学路子。
走进准格尔经济开发区,近10万平方米的陶瓷产业园令人耳目一新,一间间生产厂房机声轰鸣、一座座窑炉焰火熊熊。2009年9月,国礼陶瓷项目一期工程300万件生产线在这里投产运行,填补了自治区生产高档瓷的空白。准旗60多亿吨的高岭土资源逐步实现物尽其用,陶瓷产业作为准格尔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一路高歌猛进,如今形成了产、学、研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目前,我们在全市是规模最大、生产设备最先进的陶瓷企业。自6月22日一期4条窑炉点火试生产以来,一切运行良好,经过两个多月的试运行,目前生产线已正式投产,并成功实现了满负荷生产的目标。”内蒙古大汗窑瓷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生产副总经理杜刚表示。走进生产车间,现场一派热火朝天,从产品的打磨、喷釉到釉烧、成型,几乎每一步都是在机器操作和电脑控制下实现,自动化程度让人惊叹不已。
“公司选择在准旗投入,不单因为这里有丰富的高岭土资源,更吸引我们的是这儿的优惠政策和浓厚的人情味!”内蒙古大汉窑瓷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剑坦言,“从企业入园到项目的建设,准旗政府都给予了‘保姆式’服务。”
下一步,准格尔旗将加快承接沿海陶瓷产业转移步伐,继续在日用瓷、礼品瓷、陶瓷酒瓶、卫生瓷、建筑瓷、工业瓷、园林瓷引进方面下功夫,力争在2—3年内形成一定的陶瓷生产规模,努力打造中国西部的“景德镇”。同时,大力引进陶瓷、高岭土产业高端人才,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切实发挥研发中心的技术支撑作用。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