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砖烧成基本原理
第一阶段|室温~350℃称窑头干燥阶段
利用窑头预热区的废烟气来对坯体加热,以达到排除坯体中吸附水和颗粒间结构水的目的,坯体不发生化学变化,只是发生体积收缩、气孔率增加等物理变化。
第二阶段|400℃~700℃称之为预热区
此阶段坯体中各种有机物开始烧除,碳化物、硫化物开始分解及挥发和脱水反应;坯体中的晶体重组,分子间的结晶水被排除,坯体收缩,气孔率增加,失重迅速增加,粘土结晶体结构遭到破坏,强度降低;在573℃时,坯体中的β-石英向α-石英晶型转换,并伴有约8%---10%的体积膨胀。
第三阶段|700℃~1050℃称为氧化分解阶段
坯体中的有机物,碳化物主要集中于这阶段开始分解和氧化,如:MgCo3=Mgo+Co2↑(900℃);CaCo3=CaO+CO2↑(850℃---1050℃);Fe2(SO3)3=Fe2O3+3SO2↑(560℃--750℃);有大量的CO、CO2、H2O等气体溢出,坯体有燃烧及冒烟现象;坯体表面开始出现液相,颗粒重新排列紧密并填充间隙,从而使坯体逐渐致密收缩,气孔率增加;此阶段如果坯体中的碳素或有机物未燃烧完全和氧化会产生发蓝或黑心,以及固定位置的密集黑点杂质;此阶段辊道上层与下层温差控制不合理,会导致坯体产生上翘或下耸的变形状;如果在正压及还原气氛中控制,会导致坯体呈灰蓝色或黑灰色状,无法发色。
第四阶段|1050℃~最高烧成温度
由于各种陶瓷性质及其所用的原料、配方不同,所以最高烧成温度也不同,此阶段坯体中的液相大量出现,并填充到莫来石骨架中,使坯体气孔率下降,强度增加从而达到瓷化,在此阶段收缩最大。此阶段如果玻璃相产生过多,又会软化,坯体的莫来石骨架从而出现高温变形。
第五阶段|止火温度~700℃称急冷区
坯体中尚处于较多的液相状态下的塑性阶段,受力必须均匀及避免挤压,否则极易产生变形,此阶段快速冷却所产生的热应力被坯体中的液相缓冲,快冷不会开裂,可达100℃/min的降温速率;目的是要将处于高温状态的坯体急速冷却至石英转换点573℃附近,形成一个过渡区,让晶型的转化有较长且缓慢的时间范围,使其不产生收缩应力而发生裂痕现象(坯体温度>实测温度80—100℃)。
第六阶段|700℃~450℃称为缓冷区
坯体刚进入缓冷区时,液相刚凝固,脆性较大。石英α在573℃左右发生晶型转换,体积收缩,冷却速率不可超过30℃/min,此阶段应在正压—零压状态下控制,禁止负压,以免吸入冷空气产生裂砖,此处坯体开始呈现黑色,只有微红色,禁止再向坯体直接吹风,即俗语说鼓红不鼓黑。
第七阶段|450℃~出窑温度称强冷区
坯体已完全固化,强度也随之增加,此阶段可直接对坯体吹冷风,快速冷却;坯体温度高于此阶段烟气温度,处于零压或微负压状态下操作。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