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说我卖的瓷砖贵了
不管成交还是没成交,你总说我卖的瓷砖贵。其实我想说,一分钱一分货,店租、工资、水电费、营业税,哪一样不是成本?可能你又说做生意的都这样,那我只好给你看这个了——
瓷砖制作可不是用泥土压一压、烧一烧这么简单。比方说全抛釉,出厂前大概是这样子的:原料进厂→均化→球磨→除铁→浆池均化→喷雾造粒干燥→布料→压机成型→施底釉→喷墨(印花)→面釉(效果釉)→烧制(釉烧)→冷存→抛釉→磨边→防污处理→分选→包装入库。这里面的每一个工序,各种材料、时间、损耗都是成本啊。砍价之前,想想这些吧。
误解1
用的原料都差不多,为什么有些卖得贵?
即使进料成本差不多,加工成本还是有差别。去除杂质(譬如铁)、匀化、配方等会直接影响产品后期制作质量,对设备、工艺的要求也很高。可能你认为均化半个月、一个月之类大多是噱头,但加工精度、配方等可不是简单的技术活。
误解2
大家都用压机成型,成本能有多大差别?
压机设备有进口(如意大利萨克米),也有国产(如科达、恒力泰等)的品牌。有些陶瓷厂还在用4800吨的,有些则已经更新成7200吨、7800吨甚至是万吨级别的。吨位不同,干压的质量(厚度均匀性、致密性等)、生产效率也会有差别。另外,这些机械设备用久了难免有损耗,管理维护成本也不低(技术师傅工资也是很高的说)。
误解3
瓷砖新标准变薄,不是应该越薄越便宜吗?
对于大规格的陶瓷薄板等产品,而顾客又对陶瓷新国标有一定了解的,可能会提这个问题。现在不少陶瓷企业推出厚度只有几毫米的薄砖,其品质也经受了市场的检验。减薄固然可以节省一定的原料、能耗,然而要确保性能的稳定,难度会更大,有些加入健康元素的,更需要技术含量。所以说,瓷砖不是越厚越好,但也不会越薄越便宜。
误解4
全抛釉比抛光砖贵,只因增加了一层釉面。
瓷砖生产每多一道工序,就会增加一次报废率(即使控制得再好也会出现),特别是釉烧、抛釉等工序,产品的报废率会增加。报废比例的大小,直接影响最终成品的单件分摊成本及售价。所以,卖这个价是有理由的。
误解5
使用国产釉料的瓷砖,就应该卖得便宜些。
有些瓷砖用进口釉料,也有很多用国产釉料,普通消费者仅凭肉眼基本上很难分辨。可能消费者习惯认为,进口釉料更贵、更好,普通的瓷砖不会用,会用的不是普通瓷砖。然而,看上去“差不多”的仿古砖,有些牌子价格稍微低一点,并自称使用进口釉料、性价比高,有可能是忽悠你。何况以佛山为代表的国内制釉产业,技术品类都已经很齐备。此外,如果机器、制作工艺跟不上,再好的釉料也没用。
误解6
瓷砖烧制成本应该相差不大,越高温越好。
光看砖体表面未必能看出来,用过才知道。一般情况下,瓷砖烧制需要2个小时左右,专家说了,“不烧到1200度,它就不是瓷质砖”。有些砖便宜,可能只烧了不到1个小时,最高温度也不到1200度,时间、能耗差别大,成本也会大不一样。有些品牌的瓷砖会烧到1300度,够硬,但是也相对容易变形。
误解7
瓷砖只会越来越便宜,行情不应该有上涨。
瓷砖毕竟不是手机。行情不好,用工成本看涨、原料也要涨,还有燃料,环保新政策下,原来使用煤制气的,要改良脱硫设备,或改用天然气,煤改气后燃料成本大概翻一倍以上。做瓷砖、卖瓷砖的利润比纸薄,如果价格只降不会升,喝西北风么?成本增高,市场售价就不可能太低。
误解8
东南西北中都有产区,为何有些卖这么贵?
买瓷砖你可以不认大品牌,但是不得不认好产品。为什么大家说广东人做砖?因为有产业技术积累,也有质量口碑传承。当然,其它产区也有不错的出品。产品好,相对自然会贵些。瓷砖毕竟是每天都接触的东西,你是要买得便宜,还是要买得放心?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