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丨有人去看博物馆,有人自建博物馆。
去博物馆看看吧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
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去博物馆看看,
来一次身心的放松、头脑的充电,
实乃一桩美事。
(图片来源:格莱斯陶瓷公众号,侵删)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黑格尔也曾说,
“历史中有未来的东西,
找到了,就永恒了。”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因为历史会成为后世的智慧。
而博物馆,就是很好的历史载体,
它庄严,它真实。
让人瞩目,引人驻足。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宝库,
每一件文物的生命轨迹都让人为之叹服。
怎能不让人爱?
爱着爱着,就有人自己建起博物馆来。
建个博物馆吧
在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一个偏僻的村里,
有一家村民自建的博物馆。
这里白天常有车马,
晚上复归平静,
抬头便是纯净星空。
(图片来源:格莱斯陶瓷公众号,侵删)
这家西樵香云纱博物馆,
筹建于2015年,
2016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
至2018年末已接待国内外游客上百万人
至今依旧免费对外开放(需提前预约)。
主要筹建这个西樵香云纱博物馆的,
是香云纱织造技艺传承人——张绍景先生。
(图片来源:格莱斯陶瓷公众号,侵删)
1915年,西樵民乐林村程氏四兄弟
独创香云纱织造工艺,
民国初期到中期是香云纱鼎盛期,
当时香云纱成为广东主要的出口贸易丝织品。
(图片来源:格莱斯陶瓷公众号,侵删)
一台木织机,
即使工人每天从清晨5点干活到晚上12点,
也只能织出七八米的香云纱,
三天才能织出一匹十八米的布。
织出来的“云纱”再经过晒莨染整,
才能形成莨纱。
由于工艺反复耗时,
在当时价格高估不下。
(图片来源:格莱斯陶瓷公众号,侵删)
到了1938年,
西樵大量丝织工人外逃另谋生路。
加上化纤生产工艺逐渐盛行等多种原因,
该织造工艺中断近百年。
(图片来源:格莱斯陶瓷公众号,侵删)
2012年,
西樵百东村张绍锦、张绍均、张绍景、张绍淦四兄弟,
遍访西樵村中长者,
探寻退出历史舞台的提花木织机设备和零件
四兄弟按照村中长者的回忆,
一个组件一个组件地还原器械。
拆了重组,再拆再重组,
历经百余次试验,一年后,
第一台提花木织机才重组成功。
(图片来源:格莱斯陶瓷公众号,侵删)
为了把西樵本土的香云纱文化保留下来,
同时也让复原好的几台提花木织机发挥本来的价值,
张绍景先生便主导筹建了这个博物馆。
“如果我们这代人知道的和会做的,
却不将这种技艺传承下去,
可能将来几十年之后,
这种技艺就会消失了。”
张绍景先生感慨说道。
(图片来源:格莱斯陶瓷公众号,侵删)
(图片来源:格莱斯陶瓷公众号,侵删)
(图片来源:格莱斯陶瓷公众号,侵删)
(图片来源:格莱斯陶瓷公众号,侵删)
因着这份初心和坚守,
无论是名人明星、
各界商业人士、文化从业者、
青少年儿童,
还是前来调研的老师以及学生团队。
传承人都会尽力抽出时间
来给他们讲述香云纱独特的制造技艺
对他们的提问一一作答。
(图片来源:格莱斯陶瓷公众号,侵删)
(图片来源:格莱斯陶瓷公众号,侵删)
(图片来源:格莱斯陶瓷公众号,侵删)
(图片来源:格莱斯陶瓷公众号,侵删)
(图片来源:格莱斯陶瓷公众号,侵删)
(图片来源:格莱斯陶瓷公众号,侵删)
(图片来源:格莱斯陶瓷公众号,侵删)
(图片来源:格莱斯陶瓷公众号,侵删)
(图片来源:格莱斯陶瓷公众号,侵删)
(图片来源:格莱斯陶瓷公众号,侵删)
(图片来源:格莱斯陶瓷公众号,侵删)
(图片来源:格莱斯陶瓷公众号,侵删)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霍震寰先生(左)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会议员霍震霆先生(右)
“穷在闹市无人问,
富在深山有远亲。”
香云纱文化的“精神宝库”,
让无数好奇者、爱好者,
不远千里,
来到这里一探究竟。
非遗活化融合
要让非遗活起来,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大家用起来。
然而香云纱自古以来便是“软黄金”
做成衣服自然价格不菲,
几千甚至上万元也是寻常,
这便让香云纱文化的推广受到阻碍。
(图片来源:格莱斯陶瓷公众号,侵删)
立志传承陶瓷文化、
投身于中国建陶行业的格莱斯
决定携手非遗香云纱
共同将优秀的岭南文化,
推向全国及世界。
将质感传递到每家每户。
经过一年多的合作,
香云纱系列正式登场。
(图片来源:格莱斯陶瓷公众号,侵删)
(图片来源:格莱斯陶瓷公众号,侵删)
(图片来源:格莱斯陶瓷公众号,侵删)
(图片来源:格莱斯陶瓷公众号,侵删)
先人的智慧,
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既能给未来带来启发,
也给了我们前行的鼓励。
一起来创造更璀璨的历史吧,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
(文章来源:格莱斯陶瓷公众号,侵删)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