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
题记:物质的充裕让我们开始思考,除了做好一片瓷砖我们还应该干点什么?
崛起的“右脑”
01
过去的几十年属于拥有特定思维的一类人,比如编写代码的程序员、起草协议的律师、风口上的互联网创业者,救死扶伤的医生……
但是如今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未来会属于另一类人,他们拥有全然不同的思维——这些人包括艺术家、设计师、讲故事的人、看护人员、咨询师、考虑全局的人,这些人将会享受最大的工作乐趣并获得最高的社会回报。
如果说这群人和过去的诸如程序员、律师有什么区别的话,过去几十年都是靠左脑思维的人他们占据这个社会的主要财富,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甚至人工智能,大数据各种算法的不断精进,左脑的思维会逐渐被更先进的技术取代,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能够做更多的微创手术,起草协议只要输入命令可以自动生成。
但是科技不能取代的是那些思想,有关艺术和文化的内容,人工智能始终还没有情感,读不懂毕加索的逻辑,无法理解为什么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艺术家、设计师是用右脑思考的人,高度智能化之后,人类更需要精神上的指引,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一边科技,一边人文,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有人看到的是乔布斯孤零零的墓碑,而我们看到的是艺术瓷砖崛起的信号。
科技的进步更需要人文的回归,右脑创意者崛起,用自己的灵感、学识重构认知,科技能够提供便利,但是只有艺术才能真正走进人们的内心。
工匠精神将再造国货
02
著名的财经作家吴晓波提出了“中产阶级”崛起的概念,他强调2016年的是中产消费元年的到来,2017年中产阶级消费会从萌芽变成主流,这个主流不仅仅是消费、产品方面的变化,它有可能是橄榄形中间的数以亿级的中产阶级的扩大。
当这些人不断增加时,这个社会改变的不仅仅是消费观,它会改变什么呢?会改变审美,会改变价值观,甚至改变我们对“公平”这两个字的理解。当新锐中产成为这个国家的主流时,中国将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产阶级更青睐的产品是怎样的呢?作为企业如何去服务正日益庞大的中产阶层?
中产阶级消费升级的红利,惠及的不会是大众品牌,也不会是奢侈品牌。中产阶级的追求不是目前大众品牌能够满足的,而奢侈品的过度符号化也在被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所摒弃。
他们需要的是更具备艺术情感的产品,他们愿意为情怀买单,愿意为价值观买单,他们更想的是产品符合自己的内心,自工匠精神一次2015年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恪守的匠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慢工出细活的等待,这些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小情怀更显得难能可贵。
当中产阶级成为消费主力的时候,国民本土文化崛起,国民自信心崛起,就需要有本土文化的商品。当需求被激发出来的时候,供给侧的变化就发生了。
消费与服务升级
03
中国的消费正在经历从性价比到性能比的过渡时段,我们谈了20多年的性价比,因为以前我们就是以价廉物美的制造业扬名,我们有廉价的劳动力,还有勤劳恪守的民族性,吃苦耐劳踏实勤奋的中国工人曾登上《时代周刊》年度人物的第二位。
不过现在产业似乎在转移,中国的企业布局制造业在向西部扩进,另外一些跨国企业更青睐东南亚和印度的产业工人,因为他们的工资更低。
中国的制造业哪些企业可以活下去?性价比不在是我们的优势,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一些群体似乎也不在意性价比,他们愿意从日本背回一个马桶盖,愿意为一把伞等上一个月,愿意为一套西装去一趟英国……我能够花钱但是你能给我好东西吗?
好的企业要做最具性能比的产品,消费升级的过程消费者更愿意为品质买单,愿意为与他们有同样价值观的品牌买单,他们更关注产品的性能和价值,价格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你能够做出好产品,那么请告诉我它好在哪儿。
品牌形象的建立必须要和消费者建立一个桥梁,你为什么要买我的产品,产品和消费者之间必须有发生交集的地方。
消费者愿意为品质和个性买单
04
市场发展到今天,人的消费心理越来越丰富多元,品牌或产品想要在众多竞品中独树一帜,不仅是“高大上”这么简单。情怀、格调、个性、品味、质感、体验性等等,一个品牌从被认知到被选择、被依赖,需要突破消费者心中的重重关卡。
消费升级驱使下,能够同时抓住所有人眼球的产品已经越来越少,最终取得优势的一定会是垂直品类中,价值观凸显的品牌。
人们对于衣、食、住、行的各方面的需求不再是纯粹的功能性质,除了功能人们更愿意看到透过产品所能带给自己的美感、品位、艺术等等,在越来越匆忙的世界,重新回归内心,花点时间在自己生活上,那是能够提升消费者幸福感的地方。
物质生活越来越充裕的今天,人们还应该做的就是认真对待精神追求,选择能够赋予产品更多人文关怀和情感希冀的产品,以彰显自身生活的价值。
个体存在感的表现在今后的时间里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渴望一种新的自我的表达,通过产品能够传递某种更具温度的情感。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