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设计 ▏上海里弄式极小天井住宅
里弄式住宅是上海独特的地域性居住建筑类型,揉合欧洲联立式住宅和中国南方传统民居的样式,曾是构成老上海的城市肌理的底纹,如今只剩下零星散落,有的经历剧烈改造面目模糊,有的年久失修无法居住。
在一个1930年代联立式花园里弄洋房的改造项目中,设计师以一种精密微创手术般的处理方式,审视和发掘空间中被过去历次改造所掩盖的特质;通过精准的切割,引入传统江南民居中的天井意象,重整了里弄民居中错层的亭子间和前堂的关系。
原建筑是栋三层双开间的里弄住宅,带有一个前院。那个时代常见的木构架加砖墙围护结构,建筑面逐层内退,每侧开间面窄且深,楼面之间隔离,空间紧张局促,内部采光不足,是建筑师面对的主要问题,同时还需要满足三间带独立卫生间的卧室和其他生活起居空间的功能要求。
在这样一个几无尺寸隙地的条件下,建筑师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从建筑内部挖出一个天井而非加建面积的策略去疏通原本紧张的空间关系。
细长的洞口从底层的顶面自下而上贯穿三层到屋顶,阳光通过折射进入室内的中心,更加柔和;随着自然光的变化,室内的光盒子明暗不定,原本幽暗的内部区域,也因此有了自然光和呼吸,形成了住宅内部的向心性。
正如南方民居中的天井不只是采光的作用,天井的高度将三层楼从垂直的维度上联系起来,天井的深度,分割又激活水平空间,既透进光的呼吸,又消化了错层之间的落差,连接了原本封闭而断裂的空间关系。
在用天井形成家的内向性后,建筑师用简单克制的手法处理内部空间的材料。建筑主体结构经过加固补强,谨慎的保留和裸露部分木架结构,形成新旧关系的融合。
连续性的木板将整个家包裹起来,从最高处的阁楼栏板绵延而下,顺着楼梯间高度起伏转折,体块转化成雕塑般的柜子和墙体,最后在一楼餐厅处敞开,延伸进庭院。
在庭院里,同样的体块形成水磨石的花槽,座椅和台阶。餐厅和庭院之间的玻璃门在阳光好的时候打开,室内外的关系融为一个整体。统一而纯粹的材料,让这个家呈现出安静的气氛。
【延伸阅读】




















